[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交易徴費調整] 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2025年4月8日通知,新徴費將於2025年5月13日(二)開始的交易生效,本公司將於美國東岸時間5月13日起,將美股交易徴費由0.00278% 調整至0.0000% (計至最接近的仙位數)只收取賣方。更多...

每日早報
 

4月21日 - 港股牛皮,下周突破悶局

 

4月21日 - 港股牛皮,下周突破悶局

今日推介 - 招商銀行(3968, $41.4), 目標價$45.0, 止損價$40.0

1) 股市前景

周四港股淡靜欠方向,3大股指基本持平,成份股升跌各半,成交偏低,南向資金罕有地錄得大額淨賣出。中芯國際(981)漲逾6%,為表現最佳藍籌。今月以來恒指高低點波幅只有979點,過去1、3及5年的月度波幅均值分別為2495、2375及2308點,預期未來一周港股波幅擴大,短線操作宜謹慎。

2) 上日中港股市況總結

周四恒指平開,全日窄幅震盪,最多曾漲105點及跌59點,收報20396點,升29點或0.1%。成交額按日增2%至1016億元,3月份日均成交額1264億元。港股通南向資金轉淨賣出約51億元,中芯國際(981)及美團(3690)錄得7.9及2.9億元淨買入,盈富基金(2800)及恒生國指ETF(2828)錄得28.0及21.1億元淨賣出。4月以來累積淨買入237億元,3月淨買入671億元。

恒指升0.1%,藍籌股34升39跌3持平。中芯國際(981)漲逾6%,為表現最佳藍籌。新奥能源(2688)及金沙中國(1928)升5%及4%。海爾智家(6690)、美團(3690)及中國人壽(2628)升逾3%。中國平安(2318)升逾1%。碧桂園(2007)、信義光能(968)及龍湖集團(960)跌逾3%,為跌幅最大藍籌。藥明生物(2269)跌逾2%。中生製藥(1177)、石藥集團(1093)、中國海外發展(688)、華潤置地(1109)及友邦保險(1299)跌逾1%。

恒生科指跌0.1%,收報4098點,成份股14升15跌1持平。大型科技股漲跌不一,美團(3690)及網易(9999)升逾3%及1%,快手(1024)跌逾5%。中芯國際(981)及比亞迪電子(285)漲逾6%及4%,為升幅最大成份股。海爾智家(6690)及金山軟件(3888)升逾3%及2%。小鵬汽車(9868)及蔚來(9866)跌逾8%及5%,為表現最差成份股。理想汽車(2015)跌逾4%。金蝶國際(268)及萬國數據(9698)跌近3%及2%。

板塊方面,晶片、燃氣、內險及基建股上升,漲幅居前。中國人壽(2628)及中國財險(2328)漲逾3%及2%。中國中鐵(390)及中國鐵建(1186)升逾4%。

電動車、鋰電池、光伏、生物科技、内房及物管股下跌,跌幅居前。天齊鋰業(9696)及贛鋒鋰業(1772)跌逾6%及3%。信義光能(968)及信義能源(3868)跌逾3%及2%。藥明生物(2269)、信達生物(1801)及藥明康德(2359)跌2%-3%。越秀地產(123)及中國金茂(817)跌逾11%及5%。融創服務(1516)、世茂服務(873)及新城悅服務(1755)跌3%-4%。

周四上証指數小幅低開,早盤最多曾跌0.8%,午後輾轉上揚至收盤,收報3367.03點,跌0.1%。深証成指跌0.4%,科創50指數升2.7%。滬深兩市總成交約11400億元(人民幣·下同),連續13個交易日逾萬億元,環比增加600億元。滬深股通北向交易轉淨買入約47億元,4月以來累積淨買入96億元,3月淨買入354億元。

3) 宏觀/行業訊息

中國4月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維持不變。人行公布,一年期LPR利率維持3.65厘,5年期以上利率維持4.3厘,為連續第8個月持平。(信報)

4) 個股訊息

越秀地產(123)公布,建議按每100股供30股的基準供股,每股供股價9元,發行約9.29億股供股股份,籌集約83.6億元。供股價較周三收市價12.56元,折讓28.3%。供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23.1%。(信報)

金沙中國(1928)公布,根據美國公認會計原則,2023年第一季的淨虧損為1000萬美元,而2022年第一季則為3.36億美元。經調整物業EBITDA為3.98億美元,去年同期的經調整物業EBITDA虧損1100萬美元。(信報)

中國移動(941)公布,截至3月底止首季股東應佔利潤280.6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9.5%。期內,營運收入2507.46億元,按年增長10.3%;其中,通訊服務收入2098.37億元,升8.3%;銷售產品及其他收入409.09億元,升21.9%。(信報)

中國電信(728)公布,截至3月底止首季業績,股東應佔盈利79.8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0.5%。期內,經營收入1305.88億元,按年增長9.2%。其中服務收入1184.78億元,按年增長7.7%。(信報)

李寧(2331)公布,首季以李寧銷售點計算(不包括李寧YOUNG),整個平台的同店銷售按年錄得高單位數下降。就渠道而言,零售渠道錄得低單位數下降及批發渠道錄得低單位數下降,電子商務虛擬店舖業務下降20%至30%低段。(信報)

+權益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