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騙案!切勿經聲稱由本機構發出的可疑訊息中附有的超連結,提供客戶的銀行、信用卡、投資、保險及強積金帳戶或其他重要個人資料!若需有關查詢,請致電客戶服務熱線(852)2122 8800 或 電郵至cs@anuenuegroup.com

[有關勞動節休市時間安排如下] 香港市場:  5月1日(三)休市一天。互聯互通北向交易: 5月1日(三)至5月3日(五)關閉。台灣市場: 5月1日(三)休市一天。

美股最前線
 

2020-12-29 同意!買單Apple Car,可能太早了。

 

鉅亨觀點:

 

上週二 (22) 來自《路透社》的一則獨家新聞: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apple-autos-exclusive-idUSKBN28V2PY,傳蘋果正瞄準 2024 年推出自駕電動車,且正在接洽光達 (LiDAR) 感測器等零組件供應商,該消息一出,引爆美股相關的一眾 Apple Car 概念股股價飛漲。

 

例如傳出可能製造自駕車用晶片的台積電 (2330-TW)(TSM)、光達製造商 Velodyne Lidar (VLDR)3D 感測商 Lumentum (LITE)、碳化矽龍頭 Cree (CREE) 等供應鏈,皆是引爆一波「蘋果車 (Apple Car)」行情。

 

但我們認為,市場再次炒作 Apple Car 題材,若投資人因 Apple Car 而去追價目前已經飛漲的概念股,可能具有極大的追價風險,不僅因為相關概念股股價本就不低以外,Apple Car 目前的能見度與確定性,仍是相當小。

 

為什麼我們說 Apple Car 還沒有能見度?主要有三大原因:

 

1.路測數據不足:

 

週一 (28) 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也發表研究報告認為,Apple Car 開發時程並不明確,即使開發一切順利,那麼估計也要等到 2025-2027 年才可能推出,但屆時電動車、自駕車市場很可能已出現巨變,故 Apple Car 若是延至 2028 年以後,都是極有可能,我們同意郭明錤看法,現在就因媒體報導而搶進 AAPL Apple Car 供應鏈,可能太早了。

 

另外,我們更認為,即使 Apple Car 開發順利,或許市場對於 Applec Car的量產時程可能還是太樂觀,原因就在於「路測數據」不足。

 

據美國專利局數據顯示,2017 年至今,蘋果汽車專利共獲得了 100 多項,其中,智慧駕駛系統專利佔比從 2016 年的 22% 上升至 2019 年的 41%,這顯然是要做自駕電動車,如下圖就是蘋果在前檔玻璃的 AR 專利。

 

 

但要製造自駕電動車,這一塊是需要大量的大數據累積,才能幫助 AI 機器學習,以面對到任何道路狀況時,機器都能做出適度反應。

 

那麼要如何獲得大數據?這只能倚靠道路測試。

 

但據加州汽車管理局 (DMV) 資料顯示,2019 年蘋果在 DMV 註冊的 69 輛車輛中,僅有 23 輛上路測試,且路測里程非常的少,僅「7544 英里」 (約合 12140.89 公里),這只有 2018 年路測 79745 英里的十分之一。

 

但是一樣 2019 年,Alphabet 旗下的 Waymo 卻路測超過「145 萬英里」、排名第二通用旗下的 Cruise 路測也達到「83.1 萬英里」,更不用說目前特斯拉的自駕等級與路測里程是更高的。

 

路測數據若不足,很可能無法幫助自駕車進行深度學習,所以合理來看,蘋果勢必要補上路測里程,因為這是保證上路安全的必經之路。

 

而蘋果目前路測數據落後領頭羊不少,且路測數據還需要累積 5 年以上的經驗,才能有利於 AI 深度學習使用,所以市場預期 2024 Apple Car 即能量產,我們認為,這或許太樂觀了。

 

2.供應鏈挑戰:

 

眾所周知,製車要比製造手機要難上許多,過去蘋果打垮了 Nokia、顛覆了手機產業,即是倚賴了相關的供應鏈提供技術幫助。

 

但蘋果天生沒有製車基因,對於蘋果來說,製車一直是全新的領域,且汽車供應鏈比手機要複雜上許多,光是車機系統就好,零組件數量就跟手機差不多。

 

再者,與蘋果的手機供應鏈相比,蘋果在汽車供應鏈上的選擇是並不多的,那麼如何確保供應鏈良率、而不影響量產規模,這就是非常核心的問題。

 

特斯拉之所以可以闖出一片天,也是因為有了賓士的零組件供應鏈幫助,因為特斯拉自 2010 年就跟戴姆勒簽立了合作意向書,所以大家可以在特斯拉上面看到很多賓士的零組件出現,另外,特斯拉也有與通用、福特、豐田的傳統製車廠,進行合作。

 

而對於 Apple Car 的供應鏈挑戰來說,現在市場甚傳,台灣裕隆汽車與鴻海集團合資的鴻華先進,有機會為 Apple Car 進行底盤生產、並可能整車代工,所以使得裕隆股價飛天。

 

但我們先回顧觀察特斯拉的底盤設計,目前共有三大說法,一是飛雅特克萊斯勒、一是賓士、一是馬自達的北美設計部參與。

 

來源我們姑且不管,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結果,特斯拉 Model S 的底盤採用了前雙叉,後多連桿懸掛,這是求舒適的中、高檔車才會有的設計,如 BMW 57 系列、Lexus 等。

 

另外,由於現在車子底盤系統早已電控化,特斯拉 Model SModel X 的底盤轉向供應商也都是博世 (Bosch),底盤電控系統如防剎車鎖死 (ABS)、車身動態穩定 (ESC)、電子駐車 (EPB) 等,也是博世跟 Brembo 作為供應商。

 

而裕隆的底盤技術是否能跟上歐洲大廠?這點很可能需要進一步商榷。

 

3.泰坦計劃換血:

 

蘋果製車早在 2014 年即傳出,就是「泰坦計劃 (Titan project)」,但是泰坦計劃其實一波三折,歷經多次裁員、整合,像 2019 年一月就大砍了 200 多人、今年 3 月又砍 190 人。

 

原本 Titan project 的工程師出現了大換血,這可能是過往的開發進度不合預期、開發技術失敗、開發項目取消等等,或許都有可能,這些內情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若裁員完後,泰坦計劃還是需要再找尋新團隊、新團隊又要整合意見、技術銜接,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磨合。

 

總結:

 

總結上述三點,我們認為,目前市場對於 Apple Car 2024 量產的期待,可能是過高的,雖然蘋果手上現金足夠,相當願意嘗試推出新產品,但是過去蘋果也不乏失敗經驗,如 HomePod 音箱、Apple Pencil 銷量始終低迷,就是例子。

 

我們認為,多年後即使 Apple Car 上市,也未可知是否可以面對屆時一眾製車商的競爭,尤其是自駕系統領頭羊的特斯拉,故現在就買單 Apple Car 題材,或許是言之過早。

 

 

免責聲明:

投資者不應該僅依靠本投資教育資料來做出投資決策。您必須得到出售產品的理財專員確認該產品適合您,並解釋其與您的投資目標是否一致,否則您不應投資。

 

本投資教育刊載資料只屬一般簡介,並不能作為專業法律、投資或其他意見或行事依據,亦不應被理解為買進、賣出或投資任何產品之建議、邀請、廣告、或引導。

 

刊載資料均來自專業分析機構,發行商或其他權威機構。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證有關資料準確或完整,客戶不應根據本投資教育或當中資料作出任何決定。本公司對本報告內資料所引致之任何損失或虧損概不負任何責任。假如你對本風險披露聲明的內容有不明白或對投資產品未有足夠認識,請與本公司查詢並詳盡了解。如要做任何投資,亦應尋求獨立的專業意見。

 

投資涉及多種風險,包括市場、匯率、波動性、流動性、信貸/對手方、評級下降、監管及政治等。投資產品價格可升可跌,並可能非常波動,會變作毫無價值,甚至被要求存入額外的保證金,而蒙受損失。投資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細閱各投資產品之銷售文件所載的條款及條件,瞭解該產品的風險、特性及限制等是否適合其個人的財務狀況、投資目標及可承受之風險。

 

本報告內的資料為本公司版權所有。在沒有本公司事前書面許可下,不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複製本文件。